请输入搜索信息:
 学校主页| 旧版回顾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生教育 > 培养方案 > 正文

教育技术学

【来源:教育技术学 | 发布日期:2014-11-12 】

教育技术学专业(078401

一、学科(专业)简介

教育技术学是隶属教育学的二级学科,是科学与技术兼具的交叉学科,在教育信息化、学习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教育现代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曲阜师范大学1994年创办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2001年开始挂靠本校课程与教学论方向培养教育技术学方向硕士研究生,于2002年独立招收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本专业设立了网络教育应用、现代远程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数字化资源开发等4个研究方向。学科建设团队实力雄厚,现有教授5人,研究生导师11人,近五年主持国家级课题5项,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100篇,编写专著、教材3部,获得省部级奖励奖5项。本学科培养的硕士毕业生,部分考取博士研究生,其余就职于全国各地高等学校、重点中学等。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学风正派,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并具有较扎实的教育技术学方面的理论基础,掌握信息技术并能熟练地将其应用于教育之中,系统掌握教育技术学专业知识,具有专业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要求研究生做到: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品德良好,积极为祖国的建设事业服务。

2.具有扎实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知识,全面掌握和熟悉现代信息技术及应用能力;熟悉并掌握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源开发的理论与技术,能够担任和完成教育和教学领域中相关研究课题。

3.能胜任中小学校、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的教学、培训、科学研究、数字媒体资源开发与技术管理或有关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

4.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5.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学术道德,恪守科学研究规范。

6.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健康的身心素质。

三、研究方向

1.网络教育应用

2.现代远程教育

3.信息技术教育

4.数字化资源开发

5.新媒体教育传播

四、招生对象

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或大学本科毕业的在职人员(工作年限不限),具有同等学历的大专毕业生原则上只招收相同或相近专业(如教育技术、计算机、应用电子等),并且必须工作满2年以上,复试时同等学历考生必须加试2门大学本科课程。

五、学习年限

学习期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4年。要求前3个学期至少修满37学分,后3个学期主要从事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写作及答辩工作。

六、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及学时、学分分配表

课程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

学期

公共

学位课

0000002101

第一外国语

136

6

1-2

研究生处安排

000000210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4

2

1

研究生处安排

专业

学位课

0784012101

教育技术学原理

51

3

1

胡凡刚 教授

0784012102

网络教育应用

51

3

1

李兴保 教授

0784012103

教育软件工程

51

3

1

马秀峰 教授

0784012104

信息化教学设计

51

3

2

王焕景 副教授

指定

选修课

0000002201

自然辩证法概论

17

1

2

研究生处安排

0000002203

论语与艺术鉴赏

17

1

1

研究生处安排

0000002204

专业外语文献精读

48

2

3

指导教师

0784012201

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与开发

51

2

1

李晓飞 副教授

0784012202

课程与教学研究

51

2

2

刘成新 教授

0784012203

多媒体网络通信技术

51

2

2

亓小涛 讲师

0784012204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

51

2

3

刘明祥 讲师

0784012205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

51

2

3

赵可云 博士

任意

选修课

0000002205

34

1

1-2

研究生处安排

0784012207

数据库与管理信息系统

51

2

1

亓小涛 讲师

0784012208

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

51

2

2

吴运明 讲师

0784012209

三维动画创作与教学应用

51

2

3

孔德刚 副教授

0784012210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

51

2

3

温长刚 讲师

0784012211

信息技术教育心理学

51

2

2

朱书强 副教授

0784012212

中外教育技术比较研究

34

2

3

刘明祥 讲师

0784012213

教育人工智能

34

2

1

崔新春 教授

0784012214

虚拟现实教育应用

34

2

3

王玉田 讲师

0784012215

移动技术开发

34

2

3

刘金星 副教授

0784012216

基于项目的教育技术实践

34

2

3

指导教师

其他

0000002301

学术活动

2

1-6

培养单位

同等学力或跨专业考入研究生补修课程

0784012401

教育技术学导论

培养单位

0784012402

教学设计基础

培养单位

0784012403

网络教育应用

培养单位

0784012404

学与教的原理

培养单位

2.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可灵活多样,倡导实行讲授与研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研讨方式在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

3.课程考核

课程学习必须通过考核,成绩合格方可获得学分。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学位课程必须为闭卷考试,70分为合格,非学位课程采用考试或考查的形式。为充分发挥课程学习在强化硕士生研究训练方面的作用,提倡以要求学生撰写文献阅读报告、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等形式加强过程考核,以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期末考核。

所有考核形式都必须具有科学的评价标准以及交学院存档的试卷或作品。

4.课程安排

公共学位课由研究生处统一安排授课时间。专业学位课和选修课由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根据课程的内在联系、系统性和衔接性灵活安排,并要保证各个学期的课程量相对均衡。

七、培养方式

1.在硕士生培养过程中,应合理安排课程学习、论文工作和实践活动等各个环节。

1)充分发挥经典文献阅读在夯实硕士生本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中的作用。

2)充分发挥个人学习与研究计划在引导和促进硕士生自主学习和研究中的作用。

3)课程学习环节应注重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论文工作环节应侧重于对硕士生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训练,培养硕士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实践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关注实践、立足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的态度和能力。

2.采用导师个人指导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在充分发挥导师主观能动性的同时,注重发挥集体智慧,拓宽硕士生的学术视野;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引导和促进研究生的自主和个性化发展。

3.中期考核

研究生中期考核在研究生课程学习基本结束后,以研究生的培养计划为依据,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表现、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的一次综合考核,按照《曲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暂行办法》有关规定执行。

八、实践活动

研究生必须参加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应完成的教学工作量一般不少于36课时,计2学分,时间安排在第4学期。

九、学术活动

研究生在学期间应广泛听取各类学术讲座,并经常组织和参加学术沙龙活动;每学年每个研究生应准备为大学生做一场学术讨论报告;在导师指导下撰写至少1篇本人研究方向(或领域)的综述性论文。

研究生在校期间应积极参加相关科研项目,在论文答辩之前必须在公开出版发行的学术杂志上发表(或已得到正式采用证明)1篇以上与本专业研究方向一致的学术论文。

十、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倡本专业学位论文注重应用研究或实证研究。学位论文工作一般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1.研究计划

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尽早初拟论文选题范围,并在入学后一学期内制定研究计划,提交各培养单位备案。

2.论文开题报告

硕士生一般应于第三学期完成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的审查应重点考查硕士生的文献收集、整理、综述能力和研究设计能力。

3.论文进展报告

硕士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应定期向导师作进展报告,并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论文。报告的次数、形式和范围由各学科专业自行确定。

4.论文评阅与答辩

硕士生学位论文必须由导师认可,并经过专家评阅认定合格后,方可进行答辩。

论文答辩从论文选题与综述、研究设计、论文的逻辑性和规范性、工作量等方面重点考查论文是否使硕士生受到了系统、完整的研究训练。

论文答辩未通过者,应修改论文,并再次申请答辩,两次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半年。答辩的具体要求详见《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十一、参考书目及相关重要学术期刊

(一)主要参考书目

1. 任友群 译,《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月。

2.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月。

3. 张际平,《教育技术学英语科技文献精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9月。

4. 加涅等著,王小明等译,《教学设计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月。

5. 顾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行动学习的实践视角》,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5月。

6. W・迪克,L.凯瑞,J.凯瑞著,庞维国等译,《系统化教学设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月。

7. 祝智庭,王陆,《网络教育应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月。

8. []威廉•维尔斯曼袁振国译,《教育科研方法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6月。

9. 黄荣怀编著,《信息技术与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月。

10. 盛群力,《现代教学设计论(修订版)》,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12月。

11. 李芒,《远程教育教学设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12月。

12. []盖瑞R•莫里森著,顾小清译,《计算机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10月。

13. 阎寒冰. 远程教育设计.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4. 叶澜,《教育学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7月。

15.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月。

16. 刘良华,《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月。

17. 张屹,周平红,《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2月。

18. 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月。

19. 焦建利,叶力汉,《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月。

20. 陆有铨,《现代西方教育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4月。

21. Walter Dick, Lou Carey & James O.Carey, The Systematic Design of Instruction, Addison-Wesley Educational Publishers Inc.

22. Allan Collins & Richard Halverson, Rethinking Education in the Age of Technology: The Digital Revolution and Schooling in America(Technology, Education--Connections (Tec)) (Technology, Education-Connections, the Tec Series)2009.

23. M. D. Roblyer & Aaron H. Doering, Integrat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 (5th Edition)2009.

24. Al Januszewski & Michael Molenda,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 Definition with Commentary2007.

(二)重要学术期刊

1.《电化教育研究》

2.《中国电化教育》

3.《中国远程教育》

4.《现代远距离教育》

5.《教育研究》

6.《课程·教材·教法》

7. 《现代教育技术》

8. 《开放教育研究》

9. 美国《技术与教师教育》Journal of Technology and Teacher Education (JTATE)

10. 美国《教育技术评论》international forum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11. 美国《教育技术研究与发展》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12. 土耳其《远程教育在线杂志》The Turkish online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13. 澳大利亚《教育技术杂志》Australas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14. 加拿大《学习与技术杂志》Canadian Journal of Learning and Technology

15. 英国《英国教育技术》The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16. 英国《开放学习》Open Learning: The journal of Open, Distance and e-Learning

十二、同等学历考生或跨专业考入的研究生应补修的本专业4 - 6门大学本科主干课程名录:

1.教育技术学导论

2.教学设计基础

3.网络教育应用

4.学与教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