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搜索信息:
 学校主页| 旧版回顾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团动态 > 正文

暑期社会实践系列报道之二十一——【传媒学院】三下乡感悟:遇见不一样的高密茂腔

【来源:暑期社会实践系列报道之二十一——【传媒学院】三下乡感悟:遇见不一样的高密茂腔 | 发布日期:2020-08-15 】

为深入了解高密茂腔,探究高密茂腔兴衰,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高密茂腔,8月8日,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凤韵”社会实践队,铭记内心使命,奔赴潍坊市高密市开展高密茂腔非遗探寻活动。此次活动打破了我对茂腔古板陈旧的原有认识,让我真正感受到了高密茂腔的魅力。

只闻其名 不详其意

我曾经不懂,也不理解,为什么吱呀呀的乐曲一响起,妈妈和邻居的大妈大婶们便立刻扔下碗筷三步并两步奔向戏台,拍手、轻和、大声叫好,时而悲伤流泪,时而开怀大笑所有的情结,在我年少的眼里始终是一个谜团。如果不是这次的实践调研,这个谜团可能永远都会是一个谜团,而我可能也不会去主动探寻这个谜团。曾经声名显赫的茂腔剧团,现已与高密市大剧院合并,门口的牌子在历经岁月洗礼之后仿佛藏匿了欲说还休的斑驳,阳光下,昭示的是一种安详。

进入剧团,院内的小草和伸向院外的红花,一样匍匐的姿态,却是不一样的情绪,沉郁和张扬。热情的史炜院长向我们娓娓道来高密茂腔的前世今生。高密茂腔,曲调质朴自然,委婉柔怨,生活气息浓郁,颇有“一声直入青云去,多少悲欢起此时”之妙,深得人们喜爱,被誉为“胶东之花”,亦被称为“拴老婆撅子戏”。作为高密的粹宝,茂腔带给我更多的是自豪,当被莫言多次载入书中,当2006年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作为一种文化历经层层过滤积淀下来,我越发觉得,茂腔是我作为高密人的一种骄傲。

     图为队长采访高密大剧院史炜院长 

 

冲破固有思想 绽放新的活力

    在采访完史炜院长之后,院长安排我们一行人去红高粱艺博园观看茂腔演出、参观茂腔博物馆。一登上大巴车,便发现满车都是阳光而充满活力的青年人。带队的李淑娟老师说:“这是高密茂腔青年剧团的,他们大多是97、98年的,从11岁左右就加入青年剧团学习茂腔,整整十年了。”听完之后我对这一群有活力的青年演员充满了深深的敬意,同时这也打破了我最初对茂腔的陈旧落后印象在我的印象中,高密茂腔表演者为中老年人,而且内容过于陈旧,没有新鲜感。而此次的社会实践则彻底改变了我对茂腔的看法,一群年轻演员们小心翼翼披上罗衫,神态立刻生动,精神瞬间抖擞。当京胡悠扬婉转起来,大家都神采飞扬。几声唱腔,勾魂摄魄,排练的《罗衫记》立刻在这方寸舞台里哀婉旋转起来。我未曾如此近距离地欣赏茂腔,也未曾如此真实地揣度未上妆的演员生动的神情,更未曾如此身临其境地感受他们的气场。这一切,在一瞬间,让我痴迷。

     图为高密茂腔青年剧团登台演出

 

创新发展 从未止步

高密茂腔一直在创新发展,而且从未止步。2008年11月14日,“高密茂腔少年班”在潍坊艺校举行隆重开班庆典仪式,茂腔班的成立增强了高密茂腔传承人的‘造血’功能,而在振兴地方戏曲事业的道路上,也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2011年3月份,首部茂腔动漫《墙头记》问世;2018年,首部茂腔电影《红高粱》首映成功。

我深深感动于政府、工作人员、演员为传承与发展高密茂腔所做出的努力。然而,比我再小几岁的年轻人,他们或许根本不知道茂腔为何物,更不耐烦茂腔的辗转悠扬。有人觉得,茂腔本是土生土长在庄稼地里的曲调,唱给庄户人听热闹。其实不然,从茂腔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那一天开始,茂腔早已经当之无愧地以一种深厚的文化形式存在,并将亘古存在。作为年轻的一代人,不仅需要了解本土文化,熟悉茂腔,更有义务保护茂腔,把茂腔推向更广阔的舞台。每一位茂腔人都代表了高密人,当坚持变为一种信仰,力量是无穷大的。生命应该有所坚持,而生存可以随遇而安。在这个发展迅速物欲横流的时代,茂腔人无所畏惧地坚持自己的秉性不随波逐流,面对艰苦的环境,内心安定,处变不惊,这是一种勇敢。就像他们说的一样,“我们不图什么,茂腔是我们的梦想,也是我们的生命,只要能开口唱出声,我们就会一直唱下去”。

    图为队员与高密大剧院史炜院长和高密茂腔青年剧团负责人李淑娟老师合影

 

当我走出剧场,回望院子里的参天大树,耳边萦绕不绝的悠扬曲调,近乎一种诉说。茂腔,其实也是一株年轮层叠的绿树,既是古老的又是新生的,既是悲壮的又是欣喜的。很感谢此次的实践,让我认识了不一样的茂腔。

作者:管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