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搜索信息:
 学校主页| 旧版回顾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科生教育 > 专业认证 > 正文

教育技术学 毕业要求

【来源:教育技术学 毕业要求 | 发布日期:2024-04-27 】


1.师德规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良好的师德规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以立德树人为己任,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1)热爱祖国:思想、政治、理论和情感上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恪守师德:熟悉师生的权利和义务,掌握并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3)以生为本:尊重信任学生、理解宽容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4)信息伦理:具有信息社会责任,掌握教育信息化、信息伦理的理论与技术。

2.教育情怀:具有深厚的儒家文化底蕴,拥有优良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立志献身教育事业,做学生成长引路人。

(1)职业理念:热爱教师职业,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

(2)综合素质: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崇尚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3)以文化人:浸润儒学文化,领悟儒学思想于教师教育的价值意义。

(4)引领成长: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健康生活、奉献祖国。

3.学科素养:系统掌握中学信息技术(信息科技)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具备利用技术优化教育教学的思维。

(1)学科知识:掌握教育技术学知识体系,熟知中学信息技术(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和学科知识,对学习科学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2)专业能力:系统掌握信息技术(信息科技)教学、信息化教学设计、数字化资源与环境的设计与开发的基础理论和方法。

(3)发展思维:能够与时俱进,了解教育技术学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备运用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实践与研究能力。

4.教学能力:具备教师教学基本技能,能围绕核心素养,开展中学信息技术(信息科技)课程教学与研究,具备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基本能力。

(1)基本技能:具备教师教学三字一话基本技能,能顺利开展教学活动。

(2)教学设计:准确分析和把握中学信息技术(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和教材,设计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活动方案。

(3)教学实施:按照教学设计方案,独立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实践,具备良好的教学技能。

(4)评价反思:能够对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设计、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和反思,具备持续改进教学的意识和能力。

(5)研究创新: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研究,改善教学。

5.班级指导:了解德育原理与方法,掌握班主任工作的规律与方法,具有运用信息化手段优化班级指导的意识和能力。

(1)德育优先:了解德育原理与方法,能够利用班组活动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

(2)学生指导:具备良好的评价中学生心理素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方法与技能,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3)班级管理:掌握班级建设与管理的原理与方法,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班级活动组织、学生发展指导、家校互动沟通等工作。

6.综合育人:了解环境文化的育人功能,把握信息技术(信息科技)及相关课程的育人价值,能够以科学的态度、严谨的方法,设计数字化学习环境与资源,开展育人活动。

(1)科学育人:掌握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能够从不同方位立体辩证地分析学生特征,具备科学的育人观。

(2)技术融合:理解信息技术(信息科技)及相关课程育人价值,能够结合信息技术(信息科技)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掌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方法,开展跨学科综合育人活动的实践。

(3)多元组织: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具备组织和开展主题教育、社团活动的能力。

7.学会反思:具备良好的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意识,能够利用技术积极学习、主动反思、整合应用、敢于创新。

(1)积极学习:知晓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把握学习和锻炼机会,利用信息化手段方法,实现专业持续发展。

(2)主动反思:具有反思意识,能够借助各种信息化技术手段表达、交流和反思自己专业思想与实践,优化教育教学。

(3)持续成长:通过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持续和深入反思,积极寻求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实现教育教学的创新,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8.沟通合作:理解学习共同体对教师发展的价值和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积极融入教师发展学习共同体。

(1)合作意识:理解学习共同体对教师发展的价值和作用,具备协作意识,善于倾听和交流。

(2)团队互动:在学习过程中能积极构建学习小组与团队,协同互助、分享智慧、解决问题、创新发展。

(3)协同发展: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跨学校、跨区域的分享、交流、合作和发展。